AirPods Pro 3 帶來全球最佳入耳式主動消噪、適用於體能訓練的心率感測功能,以及降低高音量功能。
比較 AirPods Pro 3、AirPods 4、AirPods 4 主動消噪型號,以及 AirPods Max 的功能特色。
查看 AirPods Pro 3 的所有技術規格。
世界首個全程兼顧的聽力健康全體驗,包括經科學驗證的聽力測試、臨床級助聽功能,以及降低高音量功能。
Apple 今日宣佈推出 AirPods Pro 3,將全球最受歡迎的耳筒躍升至全新境界。
https://www.apple.com/hk/newsroom/2025/09/introducing-airpods-pro-3-the-ultimate-audio-experience/
比較 AirPods Pro 3、AirPods 4、AirPods 4 主動消噪型號,以及 AirPods Max 的功能特色。
比較 AirPods Pro 3、AirPods 4、AirPods 4 主動消噪型號,以及 AirPods Max 的功能特色。
比較 AirPods Pro 3、AirPods 4、AirPods 4 主動消噪型號,以及 AirPods Max 的功能特色。
AirPods Pro 3 的聽力健康功能,將聽力測試、助聽功能及降低高音量功能集於同一裝置之中。你可按地點來查看功能的供應狀況。
AirPods 帶來無線耳機聆聽體驗,從設定到高質音色,巧妙無可比擬,並提供免費鐫刻服務。
Apple 產品和服務均內置一系列實用功能,讓你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隨時連繫,隨心創作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。
探索新一代 iPhone,包括 iPhone 17 Pro、iPhone 17 及 iPhone Air。更有 AirPods Pro 3 以及 Apple Watch 系列。
Apple 今日推出全新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,為 iPhone、iPad、Mac、Apple Watch 及 Apple Vision Pro 用户帶來升級體驗。
https://www.apple.com/hk/newsroom/2025/09/new-apple-intelligence-features-are-available-today/
香港時間 9 月 12 日 (星期五) 起,Apple 用户可預訂革新突破的 iPhone 17、iPhone Air、iPhone 17 Pro 與 iPhone 17 Pro Max,升級至最新 iPhone 型號。
查看配備 M4、M4 Pro 或 M4 Max 晶片的 14 吋及 16 吋 MacBook Pro 的所有技術規格。
Apple 以源於科學的直覺化功能為你健康護航,並給你實用的啟示。每項健康功能均經過精心設計,全力保護你的私隱。
查看 Apple Vision Pro 的所有技術規格。
iOS 26 為 iPhone 帶來煥然一新的設計,Apple Intelligence 更幫得手,訊息 app 加入投票功能及不同背景選擇,還有更多不同功能,令日常事盡變輕易。
發掘種種內置的輔助使用功能,讓你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隨心創作,隨時與人溝通連繫,並隨自己的心意做喜歡的事。
終極罩耳式個人聆聽體驗,以五款清新色調呈現,以及配備 USB-C,充電迅速搞定。
了解是什麼令 Mac 手提電腦和桌面電腦與別不同,並找出最適合你生活、工作和預算的一款。
比較 iMac 24 吋 (M4,兩個連接埠) 與 iMac 24 吋 (M4,四個連接埠) 與 Mac mini (M4) 等其他桌面電腦。找尋最適合你的產品。
比較 Mac Studio 與 Mac Pro 與 Mac mini (M4 或 M4 Pro) 等其他桌面電腦。找尋最適合你的產品。
比較 MacBook Pro 14 吋 (M4) 與 MacBook Pro 14 吋 (M4 Pro 或 M4 Max) 與 MacBook Pro 16 吋 (M4 Pro 或 M4 Max) 等其他手提電腦。找尋最適合你的產品。
了解是什麼令 Mac 手提電腦和桌面電腦與別不同,並找出最適合你生活、工作和預算的一款。
比較 Mac mini (M4) 與 Mac Studio (M4 或 M3) 與 iMac 24 吋 (M4,兩個連接埠) 等其他桌面電腦。找尋最適合你的產品。
比較 Mac Pro 與 Mac Studio 與 Mac mini 等其他桌面電腦。找尋最適合你的產品。
查看配備 M4 晶片的 13 吋及 15 吋 MacBook Air 的所有技術規格。
Apple Vision Pro 是 Apple 首部空間計算機,採用革命性技術,將數碼內容完美融合到你的現實世界。
配合 Apple 2030 計劃,我們採用循環再造物料、再生電力及更低碳運輸,力求實現淨零排放。